【嗎哪食用教學】:那鴻書(下篇)

文/嗎哪小組

 

那鴻書釋經的上篇裡面,我們談到那鴻書書中的時空場景,試著從猶大國的百姓眼中看見亞述的模樣也望見神的,明白那鴻書為何而寫、如何訴說,承繼這樣的前行基礎,下半篇中我們一起來看看面對強權亞述,那鴻向百姓說了什麼,並嘗試著回應你現在可能正在心底幽幽地問的疑惑--呃,所以那個久遠以前的異地歷史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

 

有了上篇的暖身,這裡我們就直接進入那鴻書的第二與第三章吧!

 

1.節奏與語氣

那鴻不只是先知,也是才華洋溢的詩人,相比上一篇文章中我叨叨絮絮講什麼字詞呈現出的概念與形式結構的暗示,詩的音樂性對讀者來說也許更直觀,且同樣具有表意的功能,我想說的是:作為詩歌體的那鴻書可以分析,也值得感覺。若你手邊現在有聖經,誠摯的建議你直接用聲音將第二章與第三章念過一遍,即使經過翻譯,和合本的翻譯仍然為我們保留了詩歌的整飭形式,或者你想聽聽希伯來文的朗讀版本也可以上信望愛的網站搜尋。

 

在這兩章當中,那鴻運用許多短語,營造出快速的感覺,並且畫面歷歷在目,在幾句話之間,戰爭的場景、尼尼微的敗亡、人民的驚恐,全被生動且鮮明的描寫出來,並且當你念出口時,也許不用太多思考或者知識背景,就能知道哪裡的語氣該變得嘲諷,而那鴻確實運用了許多諷刺:

 

2章:1節告訴尼尼微要謹慎防備,但潛台詞是你再怎麼防備也沒用

2章 : 6-8 節說尼尼微將被洪水沖沒,又「稱讚」他們如同聚水的池子

2章 : 11-13 節尼尼微城以獅子為他們的城徽,但此時那鴻要問那個健壯如獅的尼尼微在哪?

3章 : 4-7 節行邪術淫婦雖有美貌,但會被萬軍之耶和華羞辱,

3 章 : 8-11 節是一種歷史的嘲諷,再怎麼強盛的國家,終必敗落,而尼尼微也不意外

3 章 : 15-17 節即使人數多如蝻子,首領多如蝗蟲,都終將被消滅

 

第二章與第三章基本上就是由一個又一個驚恐的畫面,再加上一個又一個的嘲諷所組成的,即使現在的我們對於各種象徵並不熟悉,那樣的諷刺感並不會深入我們的心中,但我們仍然可以去想想,當我們被諷刺時的感受,除了心中會默默地說:「可...可惡」,不妨再進一步去思想,如果那人諷刺的有理,那為何有理?有時候不就是因為我們如同尼尼微一樣為著虛浮之事感到驕傲嗎?醉心於錢財、學識、聲名種種轉眼成空的事物,可是卻不明白我們唯一可矜誇的只有這位永恆的神。

 

2.反詰的結尾

「你所行的惡,誰沒有時常遭遇呢?」

這是那鴻書裡面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而就在這樣的震驚與愕然失語中,那鴻書結束。問句形成的力道,往往又比直接的責備更加強大,那鴻直指了亞述悲慘命運的原由,留下一種餘韻讓人去反思,如此淒涼悲慘的下場,難道不是自己的責任嗎?你所面臨的痛苦與厄運,不過是和先前加諸在別人身上的一樣罷了。

 

「一場好的講道聚會,要讓憂傷的人得到安慰,讓心安的人覺得不安。」而那鴻書正是一卷這樣的經卷,在強權環伺底下的猶大國,他們因著那鴻的話語重新緊抓對神的盼望,以為自己永遠都會十分強盛的亞述,假設聽到這樣的預言,又將多麼驚慌?

 

是的,聖經書寫的都是過去的事件,但是今天的我們仍然讀經,為什麼?難道只因這是一個基督徒該盡的本分?這篇釋經分享的文章想寫給兩種人,一種是讀聖經無感的人,一種是讀聖經有感的人。現實的生活中,更大的可能是你兩者皆是(如果不讀經則另當別論了哈哈)。

 

有時候讀聖經的真實情形就是覺得難以進入情境,或者覺得不痛不癢,對阿,因為我們坐在舒適的圖書館、會堂,吹著冷氣,怎麼能體會到猶太人所受到的苦痛,以及他們對神救贖的盼望?面對遙遠的時間與空間,我們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他者,可是透過一些歷史背景的補充,也許能慢慢搭起一座橋,幫助我們去理解在經文中所看不見的處境、更合宜的去讀經,找到那亙古常存的神。另一種情形是我們十分被經文觸動,而且常見的情形是我們以一種跳躍的方式跨越歷史,直接聯繫到我們所遇到的人生狀況,那個當下的感受是真實的,聖經也不是聖經研究專家才能從中獲取力量,可是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來練習覺察自己是如何讀經的,目的是要避免利用聖經在替自己的言論背書的風險,以那鴻書來說,其實那鴻要表達的訊息我們絕對不陌生,不就是神會擊打祂的仇敵、出手拯救祂的百姓嗎?但越是簡單,我們越是要小心謹慎的應用在我們的靈修,容許我不厭其煩的邀請在那鴻書中讀到些感受的你再問自己一次:那是誰的仇敵?誰的恨意?神的百姓指著怎麼樣的人?聖經同時保留了約拿書和那鴻書,如同經文擺盪的主題中我們看見神更完整的面貌,不同主題的書寫,也幫助我們去下每一個判斷。

 

不可諱言的,我仍然以我的主觀意識在那鴻書中讀出了些當前的社會處境,也由此對猶太百姓產生共感;我企圖從聖經中找尋行為的準則,因為深信聖經現在仍對我們說話。從舊約的埃及、亞述、巴比倫,到新約的羅馬帝國,甚至直到我們今日,帝國的強權沒有停止興起過,我們究竟如何在惶惶不安中安身立命?或者更進一步,起身展現出神的正義與仁慈?有一段話這樣說:「正義和仁慈,如果人不展示,它們在哪裡?它們作為真理,作為這世上的真實,依賴於人的行為方式。如果人做不到正義、仁慈,那也就沒有正義和仁慈」當我們呼求神啊神啊的時候,豈不知我們就是神的形象造的?所有我們期待的神的作為,必須依靠我們自身展示,故此我們必須從聖潔而真空的世界,走入這個強權彼此傾軋的社會,同理那樣的苦痛,也深知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明白那極大的苦楚。

 

而在這篇那鴻書釋經分享的最後,也以影響我閱讀先知書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先知』見到神在過去日子中所有的作為,並且認出耶和華在往日歷史中如何引領以色列人民的經過」

先知的定義並不狹隘,不需要有看異象、做異夢的特殊啟示才能作為一個先知,真認識神的人,就是現代的先知。

歷史上的今天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