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食用教學】:那鴻書(上篇)

文/嗎哪小組

 

那鴻書,並不是一卷坐在舒適書桌前閱讀的我們可以明白的經卷--直至走入這個受強權傾軋的真實社會,我們才可稍微觸及。

 

關於那鴻書的釋經將會分成兩篇,上篇帶大家回到那鴻書中書寫的歷史環境,以此為基礎來看那鴻書的經文,當你閱讀第一章,請一再的問自己那鴻為何這麼寫?我們來試著挖掘出書寫形式背後的意涵;下篇將推進到第二、三章的經文,我們一起感受作為詩歌體的那鴻書,並且思考今日的我們為何讀那鴻書、如何讀那鴻書。

 

首先來談談那鴻書其書中的時空場景,從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猶大國的百姓面臨何種壓迫,又如何在大時代的動盪中,倚靠神走下去。

 

那鴻書指出的時間區段有兩個線索,第一是(那鴻書 3章:8-10節)提到「挪亞們」的淪陷,那是主前663年的事,亞述攻佔了上埃及名為「挪亞們」的城市,第二是歷史上尼尼微的滅亡時間為主前612年,所以可能是瑪拿西(主前696-642年)、亞們(主前642-640年)或約西亞王(主前640-609年)改革時期(請參考列王紀下22、23章)。瑪拿西到約西亞王這個時間區段代表了什麼?瑪拿西作王時對於亞述的掌控十分順服,也因此帶來了一陣子的和平,然而卻也因為政治和宗教上的妥協,在聖經中被評為很糟糕的國王,到約西亞作王時,亞述末代國王亞述巴尼拔死後陷入的混亂,使得猶大國得以暫獲自由。我們可以想像,在那段時間中,猶大作為亞述帝國的附庸國,經歷了將近一百年的壓迫,並且北國以色列滅亡的殷鑑就在不久前,其心理陰影面積應該很大,亞述簡直就是邪惡的代名詞,如果可以,多麼希望神將亞述國除滅阿,就是在這樣的祈願下,那鴻發出了安慰的話語,告訴百姓即使是亞述這個泱泱大國,雖然興起也終必衰亡(那鴻書1章:12節、2章:1節、2章:5-10節、3章:18-19節 )。若你是猶大國的百姓,到底要如何去理解所有遭受到的苦痛,以及身處的時代的變動與不安?在這之間我們便看到了選民對神的理解、信心和盼望。

 

那鴻書所述說的主題看來十分簡單明確:尼尼微城(亞述的首都,用以代指整個亞述帝國)因自身的惡行將要被毀滅,而屬神之人終將得到保護。似乎抓著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與許多生活經驗作連結,滔滔不絕分享一個小時(特別是有人得罪你,而他又遭遇橫禍時,不一定大快人心,但一定是大快己心的最佳分享題材),不過且慢,請務必小心過度簡化的概念,誤讓聖經淪為你自身觀念的背書,只要往前翻個幾頁,不難發現有個先知叫做約拿,他同樣指著尼尼微城說她將毀滅,然而尼尼微城卻獲得了神的饒恕,那鴻書中並未容納進尼尼微城人的聲音,對於他們是否聽見那鴻的信息並悔改,我們不得而知,但也許我們能去思考的是,在審判與憐憫之間,聖經要向我們訴說的是什麼?那樣的意義,不只存在於文字,更存在於形式。也許我們能一同來練習,不只看他說什麼,更試著去看他怎麼說。

 

1.抓人眼球的開頭(那鴻書 1 章 : 1節)

那鴻書在一開頭,便表現出了他有別於其他小先知書的敘述方式,不是先說誰得到默示、時間是在誰做王的時候,而是將地點放到最前面(尼尼微在當時顯然是大家所關注的議題),改變了這類詩歌的慣用法,提醒我們,也提醒當時的百姓,一聽,一看,你就會被他吸引,因為那是論到「尼尼微」的默示。

 

2.神的全能與戰士形象(那鴻書 1章 : 2-8節)

「咦等等那鴻你不要偏題!」如果你是被第一句話吸引,而對尼尼微將遭遇到什麼災害或者何時厄運將臨到殷殷期盼的讀者,你恐怕會有些失望的如此大喊。那鴻接下來並未針對尼尼微城作出論述,而是開始稱頌起耶和華,由此處我們得以一窺當時選民對於神的想像,並且也去思索為何那鴻如此述說。

 

那鴻並列了許多名詞來描述神:旋風、暴風/雲彩、海/江河、樹林/花草、大山/小山、世界/住在其間的,那鴻書寫的範圍從天上到海洋再到陸地,最後擴及整個世界;平和與狂亂,多與少,榮美與衰殘,高與矮,大與小,內與外,那鴻運用一個又一個隱藏在詞彙間的對反概念,所欲呈現出的是神掌握「全部」,神是全能的(關於神掌控萬有的形象,還可以參考詩24、98)。

 

接下來(那鴻書 1章:6-8節)所描寫的耶和華則是「戰士」的形象,這樣的形象在舊約中並不陌生,例如:(出埃及紀 15章 : 3 書)以色列民認為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是一位大有能力的戰士、(以賽亞書 42章 : 13 節)「耶和華必像勇士出去,必像戰士激動熱心,要喊叫,大聲吶喊,要用大力攻擊仇敵。」這些似乎和我們現在對於神慈愛的想像大相徑庭,你自己現在對於神的想像又是什麼呢?和聖經中的以色列百姓一樣嗎?和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一樣嗎?如果你願意承認其實或多或少是有些差異的,並且那樣的差異不在於神愛誰多一些,只是因為每個人獨特的經歷,而使得你對神的理解不會和任何一個人完全相同,那麼認知到此事的你,應該更能明白兩件事,第一,以色列百姓對神的認識聚焦在祂身為戰士、祂是全能者,是一個多麼重要的世界觀與處境的表達,處在亞述恐怖統治之下的猶大國,因著對耶和華的認識,得以在苦痛中繼續前行,在絕境中生發盼望;第二,這樣「暴戾」的形象,不該被輕易的裁剪下來黏貼到各種處境,以證明所有的「仇敵」都該死,那是誰的仇敵?誰的恨意?今日的我們仍然必須練習,練習看看他人眼中的世界,不因那和我們的既定印象不同就感到排斥,而這樣的練習終將帶來一種寬容與理解,在千百種展現的面貌中,神的愛其實並無二致,而你又能從多少種途徑看見祂的存在?

 

3.審判與憐憫的雙重主題

在那鴻書中反覆出現審判與憐憫的兩大主題,其實這樣相反的主題相並,我們應該不陌生,例如(耶利米書 30 章 : 5-19 節)從審判的災禍到安慰的言語,再到審判,最後又憐憫:

(耶利米書 30章 : 5-7a 節)雅各家遭逢禍患的情景

(耶利米書 30章 : 7b-11 節)到那日他必被救出來,仇敵也必不能再攻打他

(耶利米書 30章 :12-15 節)傷痕極其重大,無法醫治

(耶利米書 30章 :16-19 節)用慰藉的言語安慰雅各,說擄去的必定歸還

(那鴻書 1 章 : 6-15節)一樣同時並列了「神的審判」和「神的保障」兩個主題。也許你會疑惑,為何我們必須掌握這樣的敘事風格呢?順順的讀下來,不要想太多,我們也能明白它的意思啊!一個實用的地方是,例如12節裡原文沒有把尼尼微和猶大寫出來,如果不知道這樣的特性時,閱讀起來就會很有障礙,但這件事中文譯者已經幫我們把主詞加上去了就暫且不提,更重要的是在我一開頭所說的:「不只看他說什麼,更試著去看他怎麼說。」審判與憐憫的並列,隱含了一個概念是:神的審判有多大,對所有信靠祂的人而言,神的愛與保障就有多大,以尼尼微城為代表的亞述遭受多麼嚴厲的懲罰,就代表神百姓的苦情得到多麼完整的伸張。

 

從那鴻書第一章,我們發現由詞彙與詞彙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經卷與經卷之間可以看出,兩個相反的主題交錯並列,這樣的形式意在表現神更加完整的樣貌,這樣的展現深具智慧,特別是在今日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

歷史上的今天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