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實踐】:誰正站在身後,等你?

文/得樂

賦閒在家的假日午後,暑氣蒸鬱,昏昏欲睡的你在房間內做著自己的事情,你的母親忽然打開房門,提醒一聲電腦用太久要記得休息,你卻在根本還來不及聽進任何一句話之前便脫口而出:「煩死了!要你管!」

類似的情境,請試著思考若自己身處於學校宿舍,對象換作室友或同學,你的回答依然會是「煩死了」,抑或是「謝謝提醒」?

對較不熟的人總是客客氣氣的,卻動輒對身旁親密的家人、朋友、伴侶發脾氣或感到不耐煩,似乎是現代人的通病。有心理學家曾分析表示,這是因為我們認定對方不會離開,所以才如此恣意妄為;反而在面對外人時較容易感到不好意思,便將包容和理解都留給了他們。另外,也有科學家的研究指出,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傾向,是因為在親密的關係中看見自己的缺陷,基於心理防衛機轉,我們自然而然將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向對方。很明顯地這並不合理,卻又如此符合邏輯!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可見儒家的觀念是「等差之愛」,先親愛身旁親近的人,而後推及其他人民,最後才是草木禽獸。孔子也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連最強調仁愛的孔老夫子,都認為應將恩德留給那些真正對我們好的人才是!

 

然而,神給我們的標準,毫不意外的,當然是又再更高了一些。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7

 

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愛的真諦,在經節的後半段,一連用了四個「凡

事」,並以「愛是永不止息」做結。神想表達的意念昭然若揭:不論對任

何對象、在何時何地、於任何狀況,都要長存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

並要使這份情感不斷傳遞延續下去,永不止息。如此,才能稱作「愛」。

 

 

曾有一位文士去問耶穌,認為律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目的是想迫使祂

掉進兩難的陷阱中,耶穌卻回答:「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

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律法的總綱

就是愛,首要愛神,其次愛人;而這「人」,當然包括了所有與你親近和

不那麼親近的人。

 

是的!原來態度上的差異一開始就不該存在,我們要包容、理解、忍耐的對象,就是我們所面對的所有人。你說不容易是嗎?那不妨,就先從身邊最親愛的人開始練習吧!

 

請先轉身看看,誰正站在身後,等你。

 

歷史上的今天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