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實踐】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

文/西米露

你的溝通能力好嗎?

是否覺得跟某某人真的怎麼講都講不通?或有人常常不懂你要表達的是甚麼呢?是不是偶爾會在說了一些話之後,覺得好像說錯話了呢?

 

正確的表達是好的溝通的基礎,而有效能的表達是有效率的表達的基本條件。

 

表達是單向的,而溝通是雙向的;有效能的表達,是清楚自己想要傳達的內容,並且有明確預期要達到的效果,而效果的觀察,通常來自於被傳達者的反應;有效率的表達,需要顧及傳達的方式,包括情緒表示、用詞、場合和對象的理解、接收程度等。

 

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甚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哥林多前書十四章 9節>

 

舉個例子,一場球賽結束時,記者紛紛拿著麥克風擠到輸家隊伍的球員面前,當這個球員耐著性子回答記者們的一大堆問題時,其實想表達的就只是「我們輸了,就這樣」,可能你會有個疑問〝為甚麼不直說就可以省了麻煩?〞

那試想,若他此時表現出輸家的憤怒或難過,對記者的提問不耐的丟出「我們輸了,就這樣」一句話,很簡潔沒錯,但是之後幾個禮拜他可能就會在各大媒體上看見過度渲染的負評,還不如平靜地獲得一個「輸球也有風度」的效果好。

有效能的溝通,是先接收了對方的表達,再給予對的合適的回應。

 

溝通的效率與表達的效率最大的差別就在於,

是否有正確的理解,並且沒有曲解或是抓錯重點。

與父母長輩的溝通問題,似乎是許多人的共通問題,筆者在外地讀大學幾乎都會和家人談到生活費的問題,在開學兩個月之後,對於生活費不夠用除了自己的主觀感受,身旁的學長姐也建議回家跟家長協調,看能不能再多給一些,起初跟爸爸談的時候,爸爸很生氣地說「老是跟我說學長姐說,我怎麼算都夠用啊!」而我也因為只有接收到爸爸的情緒還有拒絕的態度,而一度鬧得不愉快甚至拒絕溝通。

但在經過一番思考後,一方面知道生活費不夠的確不是可以拖延的問題,一方面也想起,爸爸一直以來都是不喜歡〝聽說〞而頃向於收集直接證據再判斷的個性,也就是因為我主觀的表達錢不夠用,並沒有辦法讓爸爸理解我生活中的感受,於是就親自模擬演算了自己一個月所有可能的花費,將這些數據拿到爸爸面前請他評估,而爸爸也因此明白了我的需要,這件事情就圓滿落幕了。

 

同件事情,用有效率的溝通方式,讓溝通時能互相了解彼此的需求,避免認知落差帶來的爭吵。正如同經上所記: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四章 6節>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個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各書一章 19、20節>

 

用對的方法,說對的話,並且要做對的事。

別忘了榮耀神才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的絕對標準!

 

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歌羅西書三章 17節>

歷史上的今天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